二、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形成因素

  舞蹈的民族风格,是指沉积于某一民族舞蹈素材中的民族个性特征,它体现和蕴含着该民族特有的肢体动律。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包括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因素。象自然环境、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等,都对舞蹈风格的形成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舞蹈的不同层面,或内容、或形式、或风格,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制约下和在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


  1.民族历史和文化血缘因素促进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

  中华民族是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逐渐形成的,许多民族之间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黎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远在秦汉以前,黎族先民就从两广地区陆续迁徙到海南,族源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中的一支,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与我国南方的壮、侗、布依、水、傣、高山等民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这些民族虽然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但同为古代百越人的后裔,他们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古越遗风,其传统文化体现了百越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刀耕火种、干栏式建筑、少女闺房、文身、穿筒裙、善纺织、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等。由于有着相同相似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民族的舞蹈无论在内容、形式和审美习惯、肢体表达方式上都有着相同相似的特点,如:在舞蹈内容上,存在以舞蹈祭祖、送丧、祈平安等古越人的巫俗;在舞蹈形式上,有着象黎族、布依族的《舂米舞》、壮族的《舂堂舞》、高山族的《杵歌》等以舂杵敲击舂臼起舞的同源异流的舞蹈表现形式;在舞蹈的审美习惯和肢体动作上主要倾向于用胯、腰的动作做为主要动律来展示舞蹈,舞姿呈现相类似的三道弯” 造型。

  2.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对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

  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可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多种因素呈现,但最重要和最稳定的还是体现在肢体动作上,肢体动作作为民间舞蹈的形式要素,尽管受内容的制约,但其运动方式却是相对稳定的,是形成舞蹈风格独特性的标志。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劳动方式对人肢体运动方式的影响最为直接,它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或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无论那个民族或那个地区的民间舞蹈,都蕴含大量自然环境与劳动方式特征赋予的信息,民间舞蹈的姿态、动律、步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舞蹈生成的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的基本特点,并以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反映在舞蹈文化上,成为该民族民间舞蹈的标志性特征。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区和西南部的山区、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群山耸立,丘陵起伏,河流沟溪纵横,天气多雨潮湿,人们经常在窄小潮湿的山路中行走,形成了行走时左右摆胯的横摆动律;经常爬山涉水,造就了侧身行走时手脚同边的顺摆动律;常年行走山路,腿部灵巧、敏捷,炼就了膝部适应性极强的富有弹性的颤动。同时,由于道路崎岖,植被茂密,视野受到限制和阻碍,形成了黎族民间舞蹈动作幅度较小、节奏较快、动作轻盈灵巧的特点。黎族主要从事以农耕为主,兼并狩猎等劳动生产,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屈膝、弯腰的三道弯体态,舂米、簸谷等劳动方式使臀胯部形成前顶后撅的前后动律。男子狩猎时屈膝半蹲围捕猎物的动作也是男子舞蹈的常用动作。这些地理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因素,形成了黎族民间舞以腰胯动律和下肢动作为主、步伐灵活稳健的特征。

  3.生活习俗因素对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

  生活习俗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劳动方式的制约下形成的,可分为物质生活习俗和精神生活习俗两方面,它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一样,影响着人们身体的运动方式,是促成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物质生活而言,人们的服饰、饮食、居住等习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民间舞蹈的体态、动律的形成,其中,服饰习俗的影响最为显著。例如:黎族女性喜爱穿筒裙,由于裙子窄小,站立时胯部会随着重心的移动推出,形成自然的三道弯体态。又由于受筒裙的限制,黎族女性迈步时步幅小而频率密,走路时胯腰部会随着重心的移动而左右摆动,抬腿时幅度小、膝盖内夹勾脚等,这些特有的体态、动态和动律特征,都是黎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肢体动律,是其动作语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另外,裙子的长短对黎族民间舞蹈体态、动态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居住在深山地区的黎族女性为了爬山涉水时更方便,大多穿着短筒裙,因此动作小巧灵活,而居住在有河流的平地、丘陵地带或沿海地区的黎族女性大多穿着长筒裙,动作相对来说趋于平缓舒展,这是形成黎族女子民间舞蹈动作风格既轻快灵巧又舒缓细腻的因素之一。

  与物质生活习俗相类似,人的精神生活习俗对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宗教礼仪、祭祀等信仰习俗方面。黎族信仰是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崇信鬼神的习俗。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以祭祖、送丧、驱鬼、除病、祈平安为内容的宗教祭祀舞蹈,这些舞蹈形式古朴,带有明显的原始观念遗存,所蕴含的具有特色的动律、动作特征是黎族民间舞风格独特性的标志。如:黎族宗教祭祀舞蹈《招福魂舞》中祭祟人的招福动作、《跳娘舞》中娘母的祈神驱鬼动作、《赶鬼舞》中道公的驱鬼动作,分别体现黎族民间舞蹈动作语汇中典型的前后动律、顺摆动律和横摆动律,并作为常用的动作语汇出现在舞蹈中。出于对鬼神的崇信和恭敬,人们在跳这些古老的舞蹈时往往神态虔诚,或是凝望祭坛,或是低眉顺目,上体较直,上身动作平稳,这些宗教礼仪中的动态、动作特征,深深融入黎族民间舞蹈语汇中,对黎族民间舞蹈风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由于对鬼神的虔敬,这些舞蹈在起舞时无论身体如何摆动,头部始终向着祭坛,下肢动作无论快慢、脚下无论是走、跑、跳、蹬、吸、踢等,上身都保持相对平稳,体现了对鬼神崇信和恭敬的心态,这种头部动作和舞蹈时上身相对平稳的状态,是黎族民间舞显著的动态特征。这说明,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不仅有外部文化留下的烙印,而且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直接外化。